查看原文
其他

蒋明初万里联袂打造!民歌大观第四期重磅呈现,全球网友共享“云上盛宴”!


太阳歇歇么 歇得呢

月亮歇歇么 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 歇不得

女人歇下来么 火塘会熄掉呢……



10月28日20时

随着云南彝族女高音歌唱家张艳梅

唱响经典民歌《高原女人》

民歌大观第四期

“金秋叶正红——又见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

在中国新闻网开启直播

为全球网友带来一场

别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云上民歌盛宴”


图为音乐分享会现场。 刘冉阳 李嘉娴 摄


“民歌大观”云南民歌展演系列活动由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主办,云南艾目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以“唱xiang云南 果然大观”为主题,于今年5月29日正式启动,此前已成功举办了先导篇和三期分享会。该活动以每月一期的形式持续举行,旨在通过向海内外受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推广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和跨国文化交流推广的优质载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为“民歌大观”展演系列活动的第四期,此次“又见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为海内外网友奉上云南民族声乐黄金搭档——词作家蒋明初、作曲家万里多年合力创作的《高原女人》《一窝雀》《高黎贡山我的妈妈》《老鼠提亲》《踩着云》等多首云南经典民歌作品,以及青年歌唱家土土用纳西族独特的民歌唱法创作的歌曲《洛克的家》、歌唱家黄绍成演唱的鲜为人知的云南民歌《小瓜还在没开花》。


图为音乐分享会现场。刘冉阳 摄


音乐分享会还邀请云南民歌新生代“雨滴人声乐团”助阵,他们用阿卡贝拉这种新型演唱形式,重新演绎云南花灯调《十大姐》,冀望让云南民歌和世界接轨。


图为音乐分享会现场。 刘冉阳 李嘉娴 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在此世居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是名副其实的“歌舞的海洋”“音乐的天堂”。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民族音乐以繁荣的姿态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图为民歌音乐分享会现场。李嘉娴 摄


云南知名作曲家万里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根据云南民歌改编创作的歌曲经由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传播后在全国家喻户晓,《小河淌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云南民歌更是享誉国际舞台。“这些曲风或悠扬婉转、或活泼欢快,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歌曲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


图为知名词作家蒋明初(中)与知名作曲家万里(左一)。刘冉阳 摄


此次音乐分享会策划人、云南知名词作家蒋明初表示,云南有着独特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民间歌唱活动融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以歌唱激发生产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在中国音乐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希望音乐分享会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云南民族音乐的魅力。”


“这些云南民歌有婉转动听的旋律,有特色浓郁的民俗,有惊艳时光的风景。”中国新闻网一位网友在观看音乐分享会时表示,“希望‘民歌大观’能够继续下去,让我们的耳朵‘享享福’。”


识别下方图中二维码

观看直播回放

↓↓↓


民歌大观
蒋明初&万里:爱逛“菜市场”,音乐创作方有人间烟火味
“走进生活,走上土地,走入民族民间文化,像逛‘菜市场’一样,不断汲取原生态音乐元素,如此番创作出来的音乐,方有人间烟火味。”
28日,古稀之年的词作家蒋明初与花甲之年的作曲家万里,携他们最为得意的7首民歌作品,参与“民歌大观第四期·金秋叶正红——又见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当天,这对在中国民歌界有着传奇色彩的“黄金搭档”,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上世纪80年代,蒋明初进入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九中学教数学,与当时教音乐的万里成为同事。课余时间,蒋明初酷爱作词,万里善于谱曲,他们一拍即合,携手走上了民歌创作之路。
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就像一个“菜市场”,每个摊位都好似一个新世界,不断刷新人们对“农作物”的认知,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恰如“逛菜市场”一样,二人亲密无间合作近四十年,逛遍云南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收集到了海量原生态音乐素材。以此为基础,创作出《高原女人》《山童》《一窝雀》《高黎贡山我的妈妈》《老鼠提亲》《踩着云》等一大批民歌作品。这些曲风或悠扬婉转、或活泼欢快,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歌曲,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
《高原女人》就是他们“逛菜市场”,谱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蒋明初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走访滇西民族地区,无意间听到当地妇女常挂嘴边的话,“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
他细细感知,觉得滇西妇女说话就像唱歌。于是,他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并将之改编成歌词。
当万里拿到蒋明初的歌词,再赴滇西亲耳聆听,果真妇女们说话就像唱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将之转换成旋律就是53355/335;月亮歇歇么/歇得呢,旋律是36355/355。”
就这样,这首别出心裁的《高原女人》创作而成。歌词仅仅只是几句简单的云南方言,却精辟地描述了一个女人的艰辛与崇高,打动包括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内的众多听众,后被杨丽萍收入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中。很多人也将之看作一首对母亲的赞歌。
而另一首歌曲《踩着云》,则是他们到滇南“逛菜市场”创作出来的。
二十年前,万里去滇南红河县最为偏远的哈尼族村寨中采风。当时,这些村寨尚未修通公路,他是驾驶着越野车,带着锄头和铁锹,一路披荆斩棘,终于看到听到了哈尼人“踩着云”唱歌跳舞的愉悦场景。
“实际上,藏在云南民间的音乐,不仅丰富多样且品质颇高。”蒋明初说,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们曾经到云南采风,在位于滇南的石屏县听到当地民歌《海菜腔》,他们起初认为这是由专业音乐人写出的歌曲,“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首歌竟是从土地上传唱出来的民歌。”
作为资深云南音乐人,蒋明初与万里深知,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质量音乐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云南不少青年投身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之中。蒋明初与万里建议,新生代音乐人要沉下心来,不妨去逛逛云南民间音乐的“菜市场”,创作出更多带着人间烟火味的音乐作品。
张艳梅:民歌里有爱有生活,值得大观

《高原女人》是云南民族声乐的“黄金搭档”蒋明初、万里共同创作的一首民族歌谣,原为大型电视专题片《高原女人》的主题曲。歌词仅仅只是几句简单的云南方言,却精辟地描述了一个女人的艰辛与崇高,打动包括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内的众多听众,后被杨丽萍收入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中。很多人也将之看作一首对母亲的赞歌。

图为云南彝族军旅女高音歌唱家张艳梅在民歌大观现场彩排。李嘉娴 摄
张艳梅是《高原女人》的原唱,1995年首唱这首歌时她才20来岁。想着家乡背着一大篓洋芋玉米去卖又舍不得上餐馆吃饭只能蹲在街边一把一把咽苦荞的女人们,张艳梅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完成这首歌的录制,不曾想却打动了前来北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妇女代表们。
“大会上来了很多国家的妇女代表们,听完《高原女人》后,她们中不少人落泪了。非洲妇女代表说,歌里唱的不单是高原女人,也是非洲女人。”张艳梅说。
这个意外的惊喜,也引发张艳梅的思考:为什么这首歌打动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想,是因为这首歌唱出了女人们的辛劳与柔韧。而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这是张艳梅给出的答案。
后来的歌唱生涯中,张艳梅唱了这首歌不下百次。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她对这首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最开始唱这首歌时我还只是个姑娘,后来也成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张艳梅感慨,就像歌里唱的一样,一个高原女人的生活里,有美好,也有艰辛。她们拿脊背为老人抵住了门缝里吹进来的冷风,拿心肝为娃娃垫着山路上的刺棵,拿爱与善良撑起一片天。
理解得越深刻,张艳梅的歌声反而越柔和。“这首歌是以说话的方式娓娓唱出来的,也可能是一个高原女人的呢喃之语,也可能是一个彝族老奶奶说给后辈们的话。”张艳梅说,朴素又亘古的真理,就是以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唱在天地间。
当这首经典的歌曲再次在民歌大观的舞台上响起时,拨动现场年轻人的心。“在歌里,我看到了奶奶,看到了妈妈,看到了身边无数的女性,也看到了女性真正的力量。”一位观看彩排的“95后”女性观众留言道。她期待,在民歌大观中能听到更多传唱已久的民歌,并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
“如果我们唱的这些古老的歌还能给年轻人一点启发,就很有意义。”彩排结束后,张艳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在她看来,民歌与劳动一同起源,与语言一样古老,也与生活一般丰富,值得大观。
“一窝雀”:飞出云南19载 以美声新唱民族乐章

“彩云南边有窝雀,一飞飞到石岩脚,要落要落又不落,不落不落又要落。”由三位云南女高音歌唱家杨丽霞、董娴、高翎雁组成的“一窝雀”组合,带着19年前的成名曲《一窝雀》亮相民歌大观的舞台。
2004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一首改编自建水彝族民歌《西乡坝子一窝雀》的歌曲《一窝雀》代表云南亮相全国,一连数场拿下美声团体赛第一,“一窝雀”组合就此走入大众视野。
“《一窝雀》使用中西合璧的技巧,以美声女高音花腔演绎云南建水的小调和当地彝族的海菜腔,将人声器乐化,不仅唱法难度高,也是当时较为先锋的演绎方式,歌曲一出就成了当年的‘爆款’。”白族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合唱指挥杨丽霞介绍,歌曲核心是传递环保理念,表现出美丽家园失而复得的画面。

图为云南“一窝雀”组合在民歌大观现场彩排。李嘉娴 摄
凭借这首歌曲,2004年末,“一窝雀”带着云南民歌走入世界音乐家向往的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并在欧洲多国巡回演出。杨丽霞回忆,“美声演绎增加了欧洲听众对云南民族音乐的亲近感,我们获得了满堂喝彩,也第一次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自信与自豪感。”
女高音歌唱家、青年指挥家高翎雁也有同样的感受,“从前觉得去国外演出,要唱对方脍炙人口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没有想到音乐确实无国界,外国友人也能从中国民族艺术文化中收获感动与享受,我们为传承民族音乐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很值得。”
以比赛为契机成立组合后,“一窝雀”确定了“传承民族文化、用美声唱云南”的艺术风格,成为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多年来,该组合在云南各地采风,丰富民族唱腔,精进演唱技法。“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感触,通过音调的走向,仿佛能触摸到民族历史和民族的根。”杨丽霞说。
2016年,“一窝雀”组合进行人员调整,白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青年歌唱家学术委员会云南委员董娴加入,注入民族新声。“我们都是美声出身,生在云南,民族的东西就流淌在血液里。”她说。
董娴表示,“一窝雀”谋求创新与多元化的想法从未改变,在民族、流行、原生态的唱法上都有所尝试。“我们赞同让民歌跳出传统,扩大流行范围的做法,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地改动,而是要在能保留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做出更加精巧的歌曲设计。”
创作不止,步履不停。自2013年三人筹备组建了以阿卡贝拉和声演绎云南民歌的雨滴人声乐团后,她们用更加新颖且年轻的方式,演绎云南声音,让云南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花灯调《十大姐》等经典曲目焕发新“声”。
如今,三位女高音歌唱家都从事音乐教育事业。“我们多年来在民歌创新和传承推广中已经看到了成果和方向,也希望去带领正在从事音乐学习的孩子们的审美。”高翎雁表示,她们将用心把来自田间地头的音乐做得更加精细,让听众从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同频共振。
“‘民歌大观’,我们唱出民族团结,展现云南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个舞台让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她们共同期待着“一窝雀”每每振翅,都能带来民歌的创新,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新民歌的活力。
阿卡贝拉全新演绎《十大姐》 “中西合璧”让云南民歌大有可观

“叮叮咚咚,滴滴叭叭……山茶那个花来嘛山茶花……”一首云南花灯《十大姐》,经过雨滴人声乐团的演绎,变得现代立体、轻快明亮。雨滴人声乐团成员、女高音歌唱家高翎雁27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用阿卡贝拉这种新颖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云南民歌、爱上云南民歌。
图为雨滴人声乐团 刘冉阳 摄
10月28日,民歌大观第四期“金秋叶正红——又见云南经典民歌音乐分享会”在中新网直播,为全球网友带来一场别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云上民歌盛宴”。作为本场分享会的“压轴”表演嘉宾,雨滴人声乐团将源自西方的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与云南民歌相结合,惊艳了无数彩排现场的年轻听众。
成立于2013年的雨滴人声乐团是集表演、唱、编、创为一体的高素质人声乐团,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由八名音乐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是杨丽霞、董娴、高翎雁、金凡、蔻丹、袁瀚、沈怡衡、李明航。2022年,乐团通过演绎全新改编的阿卡贝拉版《阿细跳月》《十大姐》,一举夺得2022世界合唱节F2现代阿卡贝拉合唱组冠军,在云南音乐界引起巨大反响。

“没有人想到我们会用阿卡贝拉这种源自西方的表演形式,演绎云南最传统的、在年轻人看来有些‘土’的民歌。”高翎雁说,更重要的是,经过“雨滴”的演绎,云南民歌的“魂”和阿卡贝拉的“形”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耳目一新,不自觉地重新审视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雨滴人声乐团涵盖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还有一位负责节奏的Beatbox,属于人声乐团中的“豪华顶配”阵容。其中,80%的成员是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对云南本土的民族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26个民族和谐共生的云南,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更是挖掘不完的宝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年轻人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觉得‘土’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雨滴人声乐团团员、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袁瀚说,阿卡贝拉这种无伴奏、纯人声的表演形式可塑性很强,可以用人声模仿任何一种乐器、音效,当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碰撞时,就产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
雨滴人声乐团中年龄最小的团员、26岁的彝族Beatbox表演者李明航坦言,“最初说要表演云南民歌的时候我真的很抵触,早期就是因为不喜欢民族音乐,我才去学习Beatbox和说唱。”但随着深入接触、尝试,李明航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混搭。他发现民族音乐和说唱、beatbox有很多相似之处——真实、自然、让人舒服。“它的编曲、节奏非常精妙,跟流行音乐很不一样。”李明航说,因为变化更多、节奏更复杂,每次表演前他都要苦练很久,以期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
如今,李明航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已经尝试在说唱表演中加入彝族海菜腔的曲调,原本对民族音乐“不感冒”的他,成了最好的“代言人”。
袁瀚认为,李明航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子,说明雨滴人声乐团的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下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就算是一滴雨也能折射出彩虹。希望通过每一次表演,为推广、传承云南民族音乐尽一份力,用美好的艺术滋润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他说。

据悉,此次活动得到泰国头条新闻、泰国《星暹日报》、缅甸《金凤凰报》、缅甸胞波网、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马来西亚《亚洲时报》、柬埔寨《柬华日报》、老挝资讯网、菲律宾《商报》、日本《中文导报》、尼泊尔《贾纳阿斯塔周报》、印度《喜马拉雅新闻纪事杂志》、M TIME缅甸微视频制作发布中心等海外媒体的支持,共同携手为全球网友献上这场别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云上民歌盛宴”。



【往期回顾】




(来源:中国新闻网、云南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